|
||||
請等候片刻... | ||||
如遇問題,請按聯絡我們,讓我們盡快跟進。 |
||||
徐:亞儀,你有沒有聽過一句很有人生哲理的說話:「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儀:(慢讀)「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這句話我覺得很對,但又不知道對在什麼地方?你可以詳細點說明嗎? 徐:先說一個故事。山上有兩間和尚廟,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互相敵視,生活痛苦;乙廟的和尚,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於是,甲廟的主持便好奇的前來請教乙廟的小和尚:「你們為什麼能讓廟裡永遠保持愉快的氣氛呢?」小和尚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甲廟主持聽到小和尚說「常做錯事」時,大惑不解,怎麼做錯事竟然是他們活得和諧快樂的原因呢?正感疑惑時,忽見一名和尚匆匆由外歸來,走進大廳時不慎滑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過去,扶起他說:「都是我的錯,我把地弄的太濕了!」站在大門口的和尚,也跟著進來道歉說:「都是我的錯,我沒告訴你大廳正在擦地。」被扶起的和尚則很不好思的說:「不!不!其實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前來請教的甲廟主持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儀:這在中國文中,好像叫「反求諸己」吧? 徐:中國文化的一個重點是反求諸己,或所謂的「向裡用力」,即是說,一切問題或大部分問題,都要在自己身上找答案;不要怨天,也不要尤人。孔子說他自己有些東西是做不到的,他說:「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意思是他希望兒子對他做的,他卻未能同樣的對父親做;他希望朋友怎樣對待他,他卻未能同樣的對待朋友。 儀:我很喜歡這種反求諸己的做人態度。我們往往會為了保護自己而推卸責任或與人爭吵,殊不知認錯未必是輸,因為認錯不但能表現出個人修養,甚至可以化戾氣為祥和。朋友間發生衝突,如有一方能先認錯,戰火必然馬上平息一半。 徐:所以我在我寫的《家庭、民主、信仰》這本書上,我希望父母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他們說「請你、謝謝、對不起」這三個詞的習慣。我自己如果在公眾場所和任何人產生碰撞,我不管誰對誰錯,一定會首先說「對不起」,然後一定是和氣收場。回到開始時的那句話:「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其實人已經跌到了,碰撞已經發生了,再互相指責,有用嗎?學到教訓,讓它過去,展望未來,才是最重要的。過去的讓它過去吧,為什麼要死死的纏著,讓它影響我們現在美好的心境呢?好了,下次再談! |
||||
|
網頁比例
訂閱頻道
活水福傳新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