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請等候片刻... | ||||
如遇問題,請按聯絡我們,讓我們盡快跟進。 |
||||
聽眾:神父,上次你講到「痛苦」。當在談痛苦時,很多人都會對痛苦有不同的定義。常提到我們要關心別人,但有時我們會發覺別人所講的痛苦,我們很難感受得到,甚至只是隔靴搔癢,在這件事,我們是不是都有所缺憾呢? 徐:你說得完全正確。在理論上,大公會議告訴我們,我們的教會應該對世界的遭遇感同身受,所以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的第一句,已經說這個世界的希望和喜樂、愁苦和焦慮,都是教會的希望和喜樂、愁苦和焦慮。這是一個理論,我們應該要感同身受,有點像中國人所說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意思就是說別人覺得肚餓,我也覺得肚餓;別人遇溺,我也感到像掉進水中一樣。 這是一個理論,但事實上就如你所說的一樣,很多人或者在腦袋裡,想著「應該要感同身受」,但對別人的感受是麻木的。我在這裡曾提過一個法國的社會學家,他說我們這些身處第一世界,在享受富裕的人,有一天我們在酒會中,對著大螢幕,看到世界一個飢饉的問題,很多人都在受苦,不能吃飽,(現在世界上也有十億的人在捱餓,美國的人口只有二億多人,歐洲也只有三、四億的人,十億就等於美國與歐洲所有人都捱餓。)當我們看到這個恐怖的畫面,然後所有在喝雞尾酒的人都望著這個螢幕,都驚訝了一會,睜大雙眼,有一、兩個人為他們的可憐而歎息,但在幾秒之後,便乾杯喝酒,談笑風生,完全忘記這個世界有不同遭遇的人。這個社會學家便說,如果人到了這個地步,不單只是沒有道德,而且是沒有理性。當人沒有理性的時候,就不是「人」,因為「人」本身就是理性的動物。 聽眾:這些事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可能在發生。我們現在在談天主教的道理,耶穌是不是可以令我們想起要「感同身受」呢? 徐:耶穌有次見到群眾流離失所,祂同情他們,便說:「我憐憫這些群眾。」我們會問:「我們要怎樣才能培養出憐憫的心呢?」我覺得父母從小便要教導子女,多點注視,不要讓他們覺得所有事都是過眼雲煙。可能學校裡有問題,父母便與他們溝通,與他們分享,甚至與他們一起默想。我們長大以後,也應該去一些地方體驗,我知道有些人曾到過第三世界體驗生活,他們也會有所改變。 我認識一班人到山區辦學,我覺得他們完全地改變了,因為他們見到、經驗到別人的生活,而不只是聽,也不只是看電視螢幕。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效的,希望大家都能注意。好了,我們下次再談。 |
||||
|
網頁比例
訂閱頻道
活水福傳新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