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如遇問題,請按聯絡我們,讓我們盡快跟進。 |
||||||
|
||||||
![]() |
||||||
各位朋友,我是吳偉傑,是《願祢受讚頌》通諭研習小組的成員之一,也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成員。今日,我想跟大家分享,題目是「目前的最大問題主要是一切都是經濟」。 不久之前,在一個傑出青年的頒獎禮中,有一個被選的傑出青年,大談個人如何儲錢買樓,成功致富的故事,結果引來很多的批評,人們認為,為什麼賺錢就算是傑出呢?竟然不是對社會的貢獻或為大眾的公益?也慨嘆現在社會對傑出或成功的定義,竟是如此。不過也有人說反話 (又或者是真心話),他們說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難度都不是每個青年都要買樓上車嗎?這其實都是他們的夢想,能夠達到這夢想,不就是傑出嗎?批評這些買樓致富的人其實都是在說酸葡萄,可能的話,他們的內心也在期待有上車的一天!這個社會,不就是每天都看著金錢,看著經濟來衡量一切嗎?經濟成就已經是很多東西的指標例如:人生是否成功?有前途?有希望?更不止,連很多其他社會關係例如與家人的關係與朋友的友誼等,很多時都在經濟的量度下反映出來。現在是有沒有用才是最重要的,但作為一個人,一個從天主肖像素做出來的人,他的本身價值已經很少人去理會了。 而且這種向錢看或一切以經濟為重的觀念也深入到我們的價值觀和取向,好像不久前,人們在討論全民退休保障時,有些人會說,為什麼是全民呢?為什麼不單單給那些貧困有需要的長者,而要惠及所有人呢?但從另一角度看,如果與教育相比,那麼為什麼每一個學童都得到12年的免費教育,為什麼為學童的教育可以惠及眾人,但對長者就不可以呢?揭穿了其實就是經濟的考量,是典型的衡工量值的思考羅輯。 最後 以經濟為主的中心思想也帶來無盡的揮霍和對物質的無休止的索求,因為既然經濟就是成功的代號,那麼超豪的物質享受、炫耀和無盡的揮霍,才能襯托個人的成就,凸顯超然地位,也是消費主義的基礎。 試問這樣的生活怎能持續下去呢?正如教宗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的 現在是改弦易轍,徹底反省的時候了。
|
||||||
|
||||||
網頁比例
訂閱頻道
活水福傳新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