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遇問題,請按聯絡我們,讓我們盡快跟進。 |
||||||
|
||||||
明:神父,上次你談到「教與學」的問題,有何解救的方法呢? 黃:首先要理解學習是一個過程,就是需要經過一連串的嘗試、失敗,或犯錯的過程。其次,若有了很強的學習意願,什麼困難和辛苦都是可以克服的。有了上述的條件後,才可以談方法。 其實,教是一個啟發或引導的過程,啟發或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揮自己的潛能。教不是給學生資料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答案。最後教是能使學生看見問題所在,或使學生了解個中道理,而到達悟的境界。這個就是我說的「教」產生「學」的效果,當然這必然是個雙向互動的成長過程。 我國最偉大的老師莫過於孔子,他被稱「萬代師表」。在意大利十九世紀出現了一位傑出的教育家,青年的慈父與導師若望鮑思高。但是我最敬佩的還是那猶太人木匠的兒子耶穌。祂給做老師的、從事教育的人一個教育的方向與藍本。有一次一位法學士前來向祂請教說:「老師,我要做什麼才可獲得永生?」耶穌沒有給答案,只是反問他:「法律上怎麼說?你是怎麼讀的?」引導他自己去尋找答案。當法學士把自己知道的答案說出來後,耶穌立即肯定他回答正確,但又把他由「知」的層面提升到「行」的層面,說:「你去也照樣做吧!」(路十:37) 伯多祿問耶穌說:「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幾次?七次就夠了嗎?」耶穌肯定地回答:「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寬恕是人生極核心和重要的心態,所以耶穌再用比喻把寬恕之道講清楚。當然,祂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是用自己的生命以身作則,給予寬恕最有效的講解。用日常生活的例子去教導民眾,是耶穌慣用的方法。教學內容假如與生活脫節或無關就很難深入人心,毫無用處,因為學的目的是應用,所謂「學以致用」。耶穌最擅長運用比喻把人生的道理深入淺出傳授給我們。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比喻之一就是「播種的比喻」(瑪十三:1|24)。祂用了不同的土地來象徵人們不同的學習心態:「路旁」代表那些「左耳入右耳出」的人;「沙石」代表那些「怕困難、沒有恆心」的人;「荊棘」代表「三心兩意、好高騖遠」的人;「良田」代表接納、不畏艱辛、專心致志、願意配合的人。只有最後這種人才能真正學到東西。 的確,教與學離不開生活,從耶穌的言行當中我們可以學到如何去教。其實生命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學習環境,上天給我們每人足夠的時空與機會去學習。問題在於我們做學生的有沒有準備妥當去學習,及有沒有意願去學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