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活水基金Facebook

普通話「金錢以外」
「金錢以外」《聖鮑思高聖髑來華》
 
聖鮑思高聖髑來華》 講者:梁定國神父 | 第四集:慈幼會士在中國的服務 (香港、澳門、台灣、大陸)
請等候片刻...
 

如遇問題,請按聯絡我們,讓我們盡快跟進。

  各位聽眾,大家好。今天向大家介紹慈幼會士在中國的服務。


  雷鳴道神父和初期的慈幼會士,覺得只留在澳門這個彈丸之地,缺少發展空間,便向義大利慈幼會總部申請,能否到中國大陸去發展教務,服務更多的中國青少年。


  教廷終於將粵北韶關地區,交託給慈幼會,更於1920年祝聖雷鳴道為主教。其後於1927年前往香港,接辦早於54年前,高主教所提及的,即現今座落於港島西區的聖類斯中學。後來在香港亦陸續興建香港仔工業學校及位於筲箕灣的慈幼會修院,培育年輕會士。


  上海慈善家陸伯鴻先生於二零年代中,邀請慈幼會士到上海服務。


  慈幼會在中國的發展,除了傳教士要面對語言的挑戰外,更要在當時政局混亂,內戰及軍閥割據等情況所帶來的危險中生活。


  其中最主要的,是發生在雷鳴道主教及年輕的高惠黎神父身上,他們為了保護同行的三位少女,被土匪殺害;教宗於2000年冊封他們為聖人。他們只是許多在中華大地灑上自己熱血的傳教士的代表。「傳教的園地得到殉道烈士的熱血灌溉下,開花結果。」


  慈幼會先後在雲南昆明、徐州及上海興建學校及發展教育事業。在八年抗戰的艱辛歲月裡,身處於中國的慈幼會士也多處受到戰禍而被迫停辦學校,會士們疏散至香港及澳門兩地;在香港淪陷後,不少會士也被關入集中營裡去。


  澳門雖然沒有被日軍佔領,但糧食短缺,慈幼會士在這種情況下,組織孤兒院,派發難民證,每日為萬人派米飯。與此同時,一所由兩位基督教女士創辦的粵華中學,因戰亂而不能繼續,便邀請慈幼會來接辦。


  抗戰勝利後,陳基慈神父於1946年年底,帶領慈幼會士繼續北上,抵達北京,創辦了聖母進教之佑學校。但那時中國局勢未定,表面上教育及傳教工作,仍可如常進行,但內裡卻顯露著另一個時刻將要來臨。


  中國大陸變色後,外籍傳教士都被驅逐出境,國籍會士都遇到軟禁、下放和坐牢的厄運。而慈幼會在大陸的工作,終於在1954年完全停頓。


  因著大批難民湧進港、澳兩地,慈幼會士便承擔起興辦學校,為最貧苦的青少年提供教育的機會。先後興建慈幼學校、鄧鏡波學校及書院、伍少梅工業學校及澳門的雷鳴道學校等;除了教育工作外,亦在堂區服務。


  慈幼會士於1964年前往台灣工作,首先在台南興建了慈幼高級工業學校、及後推展至北部,在台北市建了聖若望鮑思高堂。1980年,中華會省應高雄教區主教邀請,在屏東潮州接辦了由一位瑪利諾會神父創辦的少年城,專為貧苦青年提供住宿及教育的機會。


  好了,我們下一集再會。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