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請等候片刻... | ||||
如遇問題,請按聯絡我們,讓我們盡快跟進。 |
||||
John:神父,你上次說我們要有更廣闊的胸襟去看社會的需要,貢獻世界。你也說往下要養兒育女,往上要建設社會,貢獻世界。現今的城市卻不是這樣,往下要賺錢,往上也是要賺錢,可以犧牲其他人的需要,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當然用了一些不人道,不道德的方法,現在的世代也開始變質。 同時,也會看到美善的事出現,我也為八十後的新一代平反。他們現在不看社會發展中的經濟利益,稱為「後物質主義」,講求社會的公義、公平,追求環保、文化保育,他們比較少看經濟的利益。當然,我們希望他們用和平的手法示威,但這也是好的開始。當中的代價,可能是社會的經濟有所影響,始終我們在「世界屋」之中,競爭激烈。 我在這裡想和應神父的意思,就是我們都要有廣闊的視野,因此,我也欣賞這些新一代的觀點。 徐:我也欣賞這些事。我現在六十八歲,我看到「後浪推前浪」,在七十年代,很多有理想的青年人,進入了某個時間的建制,他們就會改變。 我會問:「為甚麼會這樣?」是不是不在利益層面鬥爭,才可以談理想呢?到了利益的層面,就沒有理想,這令我懷疑。即是大家沒有具體的利益,就能談理想,因此,所有的反對派都在談理想,但到了他們在位,就會改變,在英國更稱之為「U-Turn」,即是「走回頭」。 換句話說,在我們的培養中,理論和實際,基本上是分割的。說「實際」,便實際到沒有理想;想「理想」,理想得沒有實際,這是不好的。我們應該兩條腿走路,當你說「理想」的時候,就必需要想「實際」;在「實際」上,也要有理想。兩者並不是矛盾的,不過在我們的培育上,它們不整合。 我們罵人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但實踐時,才知道自己不行。 我是神父,我是修士的時候,副本堂神父時常責備本堂神父,當他成為本堂神父,卻被他更差。這是很糟的。 我不是說八十後是這樣,不過我感到很多人在沒有具體利益的時候,就空談理想;到了自己掌權的時候,就只有利益,沒有理想。這就不是對談,而是衝擊,是爭吵,甚至打架。我覺得一個人最好同時有理想,也有實際。 在這裡,說一些題外話,我們時常說中西文化交流,或聖經與文化交流,我感到這個交流,不是在於兩個人,而是一個人,他熱愛聖經,也熱愛文化,聖經和文化自然在他的心中交流。當你懂得中國文化,也熱愛西方文化,東西文化就會在你的身上交流,這才有意思。要不然,分成兩個人,就會分離。 有理想的人,不談實際;實際的人,不談理想,這是我們的思考模式,也是我們的悲哀,希望我們不是這樣。好了,我們下次再談。 |
||||
|
網頁比例
訂閱頻道
活水福傳新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