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請等候片刻... | ||||
如遇問題,請按聯絡我們,讓我們盡快跟進。 |
||||
|
||||
Rosa:神父,你昨晚提到面對逆境、痛苦的時候,我們相信有耶穌和我們一起,使我們有力量渡過。你亦提到望德,可以和我們詳細解釋嗎? 董神父:我想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牽涉到基督信仰的核心。在基督信仰中,有個名詞稱為「三超德」,意即三種超聖的德行,就是信德、望德和愛德。這三種德行是來自超聖的恩寵,不是人本性就有的,我們需要祈求天主的恩典,讓我們活出信德、望德和愛德。 我提到愛德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能力,能夠在黑暗、痛苦的環境,想像光明和新的面貌。通常在痛苦中的人較易傾向自我中心,「為何發生在我身上?」,「為何這麼不公平?」,我們很易產生自我中心的提問,這些提問令我們失去想像力,令我們無法看見黑暗背後的光明,因此,我們需要向天主祈求。我們都會在痛苦之中傾向自我中心,傾向失望,但是,我們的信仰給了我們望德,敢於去想不同的情況,敢於嘗試新的可能。如果人在黑暗之中,有這份信仰,他就能打開一道門,如果沒有信仰的人,便會被困;有信仰的人就能打開一道門或一扇窗。 Peter:我突然有個提問,是不是一個樂觀的人,也可以做到你說的呢?還是大家有所不同呢? 董神父:我承認當中有重疊的地方,有希望的人基本上是較為樂觀的。可是,樂觀可以是一種個人的性格,但是,望德卻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是來自和另一位的關係,並不是只有樂觀,樂觀或會只是靠自己;而有望德的人,他會相信有另一位的力量伴隨著他,或有一個使命去改變黑暗、痛苦的情況。不同的地方在於有望德的人,他有一個力量的泉源,而不只在於自己身上。 Peter:神父,你提到有信、望、愛,幫我們渡過痛苦,但是我們要怎樣培養自己,才會懂得運用信、望、愛呢? 董神父:這需要一個培育的過程,可是,培育並不是強調「做」,反而是強調「體驗」、「體會」。這就好像一個小孩,他感到害怕便會哭,但要是他感受到有父母在旁,他就沒那樣害怕。同樣,我們作為基督徒,我們在祈禱和查經經驗中,多點體會主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內心,當我們做好事的時候,感覺到被祂肯定,或是做了不當的事,會感到天主要我們改正,要是我們多點體會主的臨在,我們面對痛苦的能力,或懷有希望的能力,就會日漸增加。我們下次繼續討論。 |
||||
返回頁頂 | ||||
返回頁頂 | ||||
|
網頁比例
訂閱頻道
活水福傳新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