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Peter:各位聽眾,歡迎大家來到五月份的《金錢以外》。我們很開心今晚有四位朋友一起主持今晚的節目,還有我們今晚主講的徐錦堯神父。徐神父,你好。今晚,我們的題目叫「知善惡」,在我們未討論之前,我們不如聆聽《聖經》裡如何談善惡。
Rosa:女人對蛇說:「樂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都可以吃;只有樂園中央那棵樹上的果子,天主說過,你們不可以吃,也不可觸摸,免得死亡。」蛇對女人說:「你們決不會死!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於是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
徐: 其實,我年少時都看過這段《聖經》,我便感到奇怪。以往看《聖經》,為何男人有喉核,女人沒有喉核?
Peter:是因為吃了果子的核。
徐:是的,這完全和生活無關。另一個令我感到有穀的地方就是,我現在77歲半,做了49年神父,知善惡為何不好呢?我問你:為何知善惡不好呢?
Rosa:剛才我一直誦讀,雖然我在誦讀《聖經》,我相信天主是要透過《聖經》來說些事,但我也不明白我們如果知道善惡,便可以行善避惡,哪不是好事嗎?
徐:是很好的。
Peter:其實這個問題相當複雜,我看到的時候也問自己有多清楚善與惡,從小到大,父母、學校也有教育,朋友之間也有討論,其實自己的內心是知道的,可是,我們又是否完全知道甚麼是善、甚麼是惡呢?我也在問自己。
徐:問問你們倆人,你們都是教友,小時候父母對你說的事,你長大之後,你發覺父母是胡說的,你有發現這回事嗎?
Rosa:不會感到是胡說的,問題在於長大之後對於這些事情的理解好像不同了。
Peter:我想到的是小時候,你會感到那件事的理解是表面的,所以你會感到不順耳,可是,長大之後,有很多經歷,你會發覺那些事是對的。
徐:有沒有根本是錯的呢?
Peter:怎樣也會有的。
徐:你給我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真的認真去想,我現在做了49年神父,我立即問個問題:知善惡是有沒有可能?我們有沒有可能知善惡?你想,你研究,你努力,你最後會不會知道甚麼是善、甚麼是惡?你有沒有可能。
Rosa:其實,我首先要問一個問題,神父,以你的理解或你對善惡的標準,與我有沒有不同呢?
徐:根本就不同。
Peter:我覺得事實上大家都會不同,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背景、面對事情的判斷也未必一樣。
徐:沒錯。中國文化有兩個說話很好,我們的認知最少有三個層次,少年讀書如管中窺月,在一枝管中觀看月亮;中年讀書如園中望月,在花園裡看月亮,經已不同,有了背景;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好像李太白那樣,與月亮一起玩耍,同一的月亮有三種認知,而且是你一個人有三種認知,是人人也有的,少年、中年、老年。少年時你認為事情要生要死,老年時看化了,為何要爭論呢?當時,為了爭論而夫妻反目,骨肉相殘,親子各行其事,你以為很重要嗎?
我現在77歲,快要見天主,我會想如果有一日在高速公路撞車,躺在路邊流血,我知道我快要死去,因為血流乾了,那便回想30歲的時候、50歲的時候、70歲的時候,那些爭吵、是非對錯是甚麼,根本沒有事。
Rosa:神父,我即時想到我讀書時也有類似的經歷,我記得當時我很緊張成績,拿到A優異成績,覺得不枉自己開夜車。殊不知有次那位導師覺得我某些事做得不好,我便拿不到A,但我覺得我做得很好,於是我便很憤怒,便哭了一場。但到了今日,我回想起來,數十年前的事,我想想其實A和B都不影響到我,而且我的工作也是全心全意去做,為何當時會為了些少分數而發怒,還要哭了一場呢?
徐:我想問你,你們兩位都有很多社會經驗,世界上的名人、大科學家,有多少人在中學時考得6優、10優?
Peter:其實,我們現在才看得清楚。
Rosa:很多名人讀書也不是很好。
徐:沒錯。
Peter:而且我們教會內有這個說法,天主揀選一些人去做大事,那些人的開始都並非很理想,的確是這回事。
徐:所以,我基本上覺得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人真的知道甚麼是善、甚麼是惡,這民族認為是善,別的民族認為是惡;這宗教認為是善,別的宗教認為是惡;你小時候認為是善,長大後認為是惡;所以,那標準在哪裡?
Rosa:神父,如果是這樣,我們在判斷或行事是不是很混淆呢?或者,我們沒有一個正是的方向去跟隨,那便很糟糕。
徐:那正確的方向是你自己是無知的,這便是最正確的。
Peter:那就是說自己先要謙虛,不要認為自己必然是想通的人。
Rosa:即是不要堅持自己是對的。
徐:沒錯。這就是最重要的第一點。中國人還有一句很好的說話,「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相輕,蘇東坡不服王安石,王安石不服司馬光,大家都是大學問人,誰對呢?
Peter:這些問題相當值得大家探討,我們下一節繼續。
(第二節)
Peter:各位聽眾,我們來到第二節,剛才我們提到我們不應該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其實這也是今日不易做到的事,因為人人每日看大量的資訊,就會相信特定的事,便已經有了立場,我們怎樣才能追求真理呢?
徐:你追求真理有個先決條件,第一,你未必認識全部的真理;第二,你未必能夠實踐你認為的真理,如果這兩點做不到,所謂的真理便沒有用。我極想說的是不單止我們個人不可能明白全部真理,一個教會也不能明白全部真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都未必能夠明白全部真理。莊子有句很好的說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你便會生病、死亡。
宇宙無窮,不要看甚麼,看看甚麼是光速,你只知道名字,而不會知道甚麼是光速,你感覺不到甚麼是光速;這個宇宙有二百億光年,這只是白說的,你完全不知道甚麼是二百億光年,你以為知道,你只是知道那名詞而已,你並沒有那份感覺。
Peter:事實是真的,不論教會也好,人類也好,大家都在摸索真理、善、惡,但大家都是人,教會也是由人組成,所以為何大家都需要尋求真理,從哪裡開始去尋求真理呢?
徐:我感到高生你很心急要知道怎樣尋找真理,我想你尋求真理之前要知道自己的限制,你不知道自己的限制,讀了四年書,成為博士,便會知道,那是假的。我們常說你成為博士,你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
Rosa:很多時,就如神父所說,我有很好的學歷,或者有很好的社會經驗、人生經驗,因此我所看的是就是對的。
徐:德國有個哲學家,叫作Max Müller,他說 “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你只懂一件事,我不論你是博士,你其實甚麼也不懂,我多加一句:你比甚麼也不懂更糟,因為你會用自己認識的事,而否定別人,而那些東西,應該是你應該懂得的。因為你深入認識你的事,你便否定自己不認識的事,其實你不認識的事,剛好是你需要認識的。
Peter:那好了,我們既然是這樣,即是說除了空虛自己,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完全認識,其實,第二步又會是怎樣呢?
徐:全世界都是你認識的對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特別是反對派的人,如果你能夠接觸他們,好像《聖經》中有個偉人叫聖母瑪利亞,她不明白的時候,《聖經》說她默存在心中,她把不懂的事放在心中,她知道自己不懂,但不是不對,放下來,一年後或者我可能學會,十年後或者會認識。就如我上一節所說的少年讀書、中年讀書、老年讀書,是三種境界。那就要讓你不認識的事放在心中,她是我的另一半,他是我父親,沒理由他那麼笨,那就將他們放在心中,直至你身為人父,便明白往時爸爸所說的話。
Peter:我們應該明白每個人的經歷,和他的長處也不一樣,有些事要欣賞別人,學習別人,豐富自己,徐神父我也聽過你說這回事,所以這是重要的,因為就好像經常有很多人提到的「半杯水」,如果滿了,就載不下。
徐:我覺得肯定自己,欣賞別人,學習別人,豐富自己,夫妻倆要這樣做,朋友要這樣做,中國和美國這樣做,這個世界便會和平;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無神主義者都這樣做,世界便一定和平。現在為何不和平呢?是因為各持己見,我對,你錯。
Peter:以及批判。
徐:沒錯,提到批判會有點反感,香港是批判性教育,應是獨立思考,我真的不主張批判性,我主張獨立思考,而不是批判性思考,因為你在批判之餘,都要看會欣賞,你只懂批判,就即是不會欣賞,要獨立思考。
你們都有子女,如果你教導子女聽話,好嗎?當然不好,如果你的子女甚麼也不懂,只會聽話。聽誰的話呢?聽爸爸、媽媽的話,聽主教、神父話,如果兩個神父意見不同,兩個主教意見不同,父母的意見不同,你聽誰的話?有沒有這回事?
Rosa:除了聽別人的意見,是不是你也要客觀一點呢?
徐:這真正從教育開始,你自少教導子女,我真的想向廣大的聽眾說,如果你教導子女,從0歲至10歲,叫他做任何事情都加上理由,他們是聽理由,而不是聽權威,這是重要的,自少便聽理由。
Peter:所以,如果我們的主題是「知善惡」,其實反過來說,當我們不知事情的善與惡之前,我們能否解釋它的原因,這才可能正確。
徐:我舉些可能令你們失望的歷史事實,人類曾經全都錯,當他們相信天圓地方的時候,誰提出地球是圓的,他就是被迫害的,加里略、哥白尼,全人類都是錯的;說到天主教,奧斯定是我們最偉大的神學家,他曾說過小孩子未領洗,死後便會下地獄,他曾經說這回事,後來他自己也修正了,那真是太可怕。我聽到有些朋友說孔子、蘇格拉底在地獄,是因為他們沒有信而受洗,整個教會都會錯的,我不是說天主教,而是某個宗教,因為孔子沒有領洗,但《聖經》真的說信而受洗必得救,不信的必被判罪;如果你不明白《聖經》的原意,你便妄用《聖經》。
Peter:所以,我們都想繼續在今個月裡,有更多的探討關於剛才所說的善惡課題,當然是多方面探討。在我們完結之前,神父,我想你帶領我們祈禱。
徐:好的。
真理的神,大愛的天主,求你幫助我們懂得甚麼是真理,甚麼是愛,十分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去看事物,看我所愛的人他需要怎樣的愛,我們所認識的真理,有沒有另外的一面。幫助我們所有人謙虛,好像耶穌降生成人,空虛自己,我們也要空虛自己,肯定自己所相信的事,亦聆聽別人所信的事,甚至學習他相信的東西,去豐富你給我們的啟示。因主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
Peter:亞孟,各位聽眾,我們下個星期六晚上10:30,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