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時段、
全新形式


金錢以外《生命的呼喚》林仲偉神父

電台:FM104新城財經台
時間:逢周六晚上10:30-11:00
App:請下載「金錢以外」
金錢以外《生命的呼喚》
「金錢以外」《生命的呼喚》

第一集:
香工重生的呼喚

2020年11月7日

《生命的呼喚》

講者:林仲偉神父

(第一節)

Peter:各位聽眾,歡迎大家來到11月的《金錢以外》。今次,我們在11月裡,我們請來慈幼會會士林仲偉神父,大家都不會陌生。林神父,你好。

林:你好,Peter。

Peter:我又知道你由做慈幼會內的行政工作、管理工作,去到後來近期的9年在香港仔工業學校,這所有80多年歷史的學校,重新建立寄宿部,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我都想大家聽聽你在這方面的心理歷程。

林:我記得自己應該在9年前,當時要計劃重開香港仔工業學校的寄宿部。為何會有這種想法呢?其實,我們慈幼會有個「危機」,就是我們會士的人數不足,但工作很多,而且越來越多,根本我們的大方向是要削減我們的工作,因為人手不足以應付。
為何要削減工作,卻有多加一事,就是擴充校內本來有的寄宿部,停了20多年,現在再次重開呢?這裡有一個小小的環境因素,那環境因素其實就是當時香港學生少,學校多,於是收生不足的學校就需要削班;如果削了過多班,便要「殺校」。當時香港仔工業學校也有危險,就是班數不足,亦會被削班,一開始削班便代表著學校準備結束。當時,我是慈幼會的省會長,我聽到時感到愕然,我從來沒想到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有85年歷史,竟然要削班,而且要被殺校。

  因此緣故,怎樣去救學校呢?你不會做一些事,就能立即令人認識香工,也不會令香工的能力表現突然飆升,那是沒可能的。但你要做一些事,而人家做不做的;若不然人人都做,那便沒有用,但同時也能有一種即時的效應,而可以收生。當時,有位老師向我提議:「我們不妨考慮重開寄宿部,而且要快,因為相差一年,便差一年的了。」當時,我們立即開會討論,後來便「拍板」重開寄宿部,當時是2012年。我們用了六、七個月時間裝修,因為停辦了20多年,需要復修,亦很好的有很多恩人及舊生捐助,我們便開了第一個堂,我們命名為「思高堂」,紀念聖鮑思高,裝修為約為400多萬,都是完全由很多善心人幫助。

  思高堂有60個宿位,這60個宿位在第一年,即是在2012年9月開課,我們收了41位宿生,解決了縮班的問題。雖然不需要縮班,但其實班數也不多,每一級有3班,全校六級18班。第二年,滿額收生,60個宿位都住滿了。因為我們看到香港其實很需要寄宿的學校,有很多學生可能來自較遠的地方,甚至來自大陸,他們有香港身份證,可以來港就學,但是難道你每日返回大陸嗎?

Peter:神父,我也知道你改造了這所學校之後,其實你在整個理念及教育上,都有很不同的想法,其實你怎樣重新投入這件事裡,有甚麼宗旨呢?

林:在整個理念當中,其實我自己都在改變。其實以我的性格,我是一個相當硬朗的人,決定了的事便做,很少會改變,我認為改變有時代表著軟弱。

  但是在香工的復宿當中,重新開設寄宿部,我自己都有很大的心路歷程,或者有很大的掙扎,但這份掙扎是開心的,是一種很正向的掙扎。首先,收怎樣的學生,我們收錄至甚麼地步呢?我們本來覺得開一個堂為60位宿生已經足夠,照顧這些宿生也不容易,但我發覺需求很大,於是便開設第二個堂,裝修另一個地方,增加72個宿位,所以一共有132個宿位。

  我發覺132個宿位當然較為困難,但你發覺是有需要的,學生是需要的,所以最初只是想「救學校」,現在發覺更重要的並非救學校,而是救學生的心。

Peter:神父,在香港,據我自己所知,真正寄宿的學校不多,亦有不同階層的寄宿學校;我亦稍為做了功課,香港仔工業學校所收的學生,很多都是基層的學生,會不會相當困難?你用怎樣的心態和方式來管理他們呢?

林:以前我在聖類斯中學當校長15年,我的作風是硬朗的,我幫你,我扶你,如果你不願接受我的幫忙,我再提醒你,我再向你作出呼籲,你如果還是不想我幫忙,那便算了,我覺得經已盡力了。可是,來到香工卻不然,學生的成長有他的時間表,是真的不可急進,我們只能挖鬆土壤,多點灌溉,加點肥料,他的成長始終需要自己成長,所以是要給予時間和機會,而且從旁協助他,用愛心去陪伴他。

  正如有一次,我們有位宿生,過了一年,他仍然很不喜歡寄宿,仍然會做出一些事迫使我們趕走他,即是離開寄宿部。我們開會,正要決定時,我說:「算吧。我們幫了他一年,不要勉強他了,勉強沒幸福。」我便請副舍監打電話給他的媽媽,我說:「算了,不用他寄宿了,不再強迫他。」殊不知副舍監說:「神父,可否再給多點時間?讓我們下一點藥,多點陪伴他,令他能夠更為開放。理由很簡單,如果我們不幫助他的話,沒有人能幫助他。在家中,更沒人管束。」

Peter:神父,所以我聽你這樣說,我們真的見到中間好像有些與平常的學校有分別。好,我們第一節的時間到了,我們在第二節再談。 

(下節待續)

(第二節)

Peter:歡迎大家來到第二節的《金錢以外》,今個月我們的主題是「生命的呼喚」。上一節,林神父他談及他重投香港仔工業學校,重建寄宿部,亦帶出不一樣教學與輔導的方式。神父,你今日面對很多學生,很多不同階層、背景的學生,你其實怎樣處理他們和輔導他們呢?

林:我有個很深的體驗,我現在對學生的看法,與以前截然不同。以前,我是很主導性的,我「話事」,你聽,是一個很行政式的,「你跟我吧」;我叫你一次不跟從,我叫第二次,我叫第三次,最多叫第四次,你不跟從的話,就算了吧。現在,我整個心態就是不是我叫他跟從我,而是我去跟從他,在跟從他的時候,我看怎樣去琢磨他,如何去幫助他。

  在香工,我很深切地體會,我以往這種硬朗的作風,在現今的時代對著這些學生,真的需要修正。若不然,會得到甚麼效果呢?人人躲開你,人人都離開。所以,現在我是很有耐性的,雖然我是一個缺乏耐性的人,但我要很多耐性聆聽他所說的,而且在聆聽當中,我看自己有甚麼可以改善,而不是我要求他改甚麼。當我改善的時候,他看到的話,他也會改善,有時是雙向的。
好像有一次,有個學生,在九時多,他走過來,說:「神父,我很餓。」我們六時許吃飯,到七時許;直至十時,有三個鐘頭,真的會餓,但我以前沒想到他們會肚餓。我想:「是的,會餓,好,我拿些餅乾給你。」我給他餅乾的時候,其他的同學都走來,說:「神父,我都要,我都要。」是的,為何我不能派餅乾給所有宿生呢?那需要錢,錢並不是大問題,很多人會很樂意幫助,於是便展開這個傳統,每晚完成晚禱,接著便派餅乾。派餅乾時,我又是那副硬朗的作風,我給你甚麼,你便取甚麼吧;誰不知有位同學問:「神父,有其他款式嗎?」我心想:豈有此理,派餅乾已經很好。但是,我又學習聆聽,聽他們的需要,那些小孩子、青年人,當然喜歡多點款式。好,我多買幾款。

  接著,他們問:「神父,除了餅乾,還有甚麼呢?」所以,是要不斷回應他們。有時,表面看來好像是得寸進尺;可是,你再想想,你易地而處,如果你是他會怎樣,我也想要多點款式,我也想不單止吃餅乾。這就是我自己的心路歷程和改變,我在聽他們的呼喚,這就是生命的呼喚。

Peter:神父,這種看法,很多時有些人會認為你遷就得越來越多,其實,你這樣做,那份好的效果在哪裡出現呢?

林:這就需要取得平衡,所以我平日的態度仍然是硬朗的,你不要欺負我,你不要帶我兜圈子,所以你提出要求的時候,我認真考慮,他明白這個要求是值得提出的,而不是鬧著玩的。所以,我覺得我以往硬朗的作風,並不是沒用的,我也不是完全180度的改變,要是說得好一點,我將之變得柔和,我將之調校,亦有一個開放的、接受的彈性去處理,那時,我覺得這樣做是完整一點的。

Peter:神父,有沒有別的例子可以讓我了解香工在整個學生的改造中,有沒有些例子給我們更加完整的了解?

林:有非常多的例子。剛才我也提到有學生的家人,想我們收他的兒子或孫兒來寄宿,我也知道那些求我們收生的家庭,一定有問題的,家中一定有很多需要等等。我們收了一個孩子入讀中一,最開心的就是他的外婆,一來他的外婆管不了他,二來他的父母不知到哪裡去,不理他。這孩子其實有情緒的困擾,所以沒有父母的愛,自己有情緒的困擾,加上他自小就好像「無皇管」,他來到宿舍,其實他很困難。可是,我常說現在我的政策不會主動叫學生離開,不要寄宿,除非他真的自己很痛苦,而且有家長同意離開,那便可以。

  我們便與他「磨」。這個學生在開始的時候,粗言穢語,說話不算數,「認大佬」之類,我們慢慢與他「磨」,責備他,也呵護他。幸運地,他是教友,他也有點宗教背景,有宗教的心,透過宗教,我刻意在彌撒當中,特別安排一個位置給他,面對著我們神父的位置,我稱之為「最靚的位置」。他不來的時候,我便問他:「為甚麼不來呢?你不來的話,我將那座位讓給別人。」他說:「不好,神父,我想留著那位置。」但他並不是經常來的,所以要和他「磨」的。在「磨」之中,你會看見人心肉造,他原來發覺神父很愛惜他;我很開心,他感到我愛惜他。後來,他有很多點點滴滴,看到他在進步。有次,我們安排他讀經,那段經文很長,有十多節。你知道小孩子讀經斷斷續續的,他竟然非常之好地將經文讀出,我也感到詫異,有感情,有抑揚,很順暢,我問:「你發生了甚麼事呢?」

Peter:神父,這的確看到你今日所用的方式,有鬆有緊,而又給予機會他們成長和改變,用上誘導的方式,這是相當不容易。我也知道神父你有個小群組,你每晚都發放小故事的晚禱,裡面有二、三百人,我也是聽眾之一。其實,如果我們的聽眾希望能接收這個訊息,你可以WhatsApp活水的群組,有你的電話,我們會開活水的群組,讓大家都分享神父這份心意。今晚的時間差不多,神父,請你帶領我們祈禱。

林:全能仁慈的天主,我們很多時都以為自己的路是最正確的,我們不會改變的,現在我也發覺沒人是不可以不改的,我們人人都需要修正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路。我們呼求祢,令我們明白我們需要改善這必然的需要,每一個人都需要改善,誰都要改善,父母要改善、子女要改善、老師要改善、學生要改善……我們呼求祢帶領我們,人人都可以調節,來改變自己某些想法,好能夠接受到很多生命的呼喚。以上所求是因我們的主基督。亞孟。

Peter:好,我們大家下星期六10:30再見。 

(第二節完)

© Copyright 2020 活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