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時段、
全新形式


金錢以外《生命的呼喚》林仲偉神父

電台:FM104新城財經台
時間:逢周六晚上10:30-11:00
App:請下載「金錢以外」
金錢以外《生命的呼喚》
「金錢以外」《生命的呼喚》

第二集:
巴勒斯坦爸爸的寬恕和勇氣

2020年11月14日

《生命的呼喚》

講者:林仲偉神父

(第一節)

Peter: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的《金錢以外》,今個月的主題是「生命的呼喚」。林仲偉神父上次談及香港仔工業學校,今次在「生命的呼喚」這主題裡,你想談甚麼?

林:我覺得在我們生命當中,發生很多事情,我們看看有沒有這份敏銳性,聽到這個呼喚,而且有時候這個呼喚與我們一直的想法並不同,所以要有一份敏銳和一份謙卑去聆聽,思考自己除了改善別人之外,我自己又可否改善呢?

  我前陣子看報紙,看到一則很感人的新聞,它提到在巴勒斯坦地方,大家都知道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周圍的阿拉伯國家,有很多衝突,那地區很易變成戰場。那些巴勒斯坦的小孩子,難以長日留在家中而不外出,所以沒辦法之下,他們有時也要外出活動,他們很喜歡到附近的空地踢球、跳繩、追逐……

  不幸地,有次,有一班小孩子,約有10人,外出玩耍,殊不知一聲槍聲,是一聲「冷槍」,不知從哪裡開槍,而其中一位小孩應聲倒地。他是一位5, 6歲的小朋友,其他的朋友立即雞飛狗走,去尋找中槍孩子的父親。那父親在家中跑出來,見到他的兒子中槍,奄奄一息,他真的傷心、痛心之極。

  正當他非常傷心的時候,竟然有以色列軍隊的軍醫、護士和士兵走來,發生甚麼事呢?那位軍醫對那爸爸說:「不好意思,不知是誰開的槍,但這時間最危急的是,我們想徵求你的同意,你的小朋友照我們觀察,已經死亡,能否將他的器官捐贈出來呢?」那位爸爸怒視著軍醫:「在這時間叫我捐贈兒子的器官,有沒有弄錯?我如斯傷心,你現在是在『贈興』嗎?」

  但他再看這位軍醫的神情是很認真,他也很傷心,因他見到有位小朋友死了,但又是那樣危急,器官捐贈是不容久等的,立即需要開刀動手術,取出器官;他又看看自己的兒子,已經死了,全無氣息。他又想:與其這樣傷心下去,兒子也不會復活,器官也會腐爛,那是不是很浪費呢?為何不將兒子的器官捐出,作為一個愛的表達,一份愛的延續呢?他幾經掙扎之後,他竟然點頭同意。

  那個醫官補充,說:「究竟那些器官會捐贈給誰,我們也不知道,亦有可能捐給巴勒斯坦兒童,也可能捐給以色列兒童,你同意這可能性嗎?」他也知道兒童是無罪的,罪來於成年人的仇恨,他也同意了。

  那醫官再說:「你也不要與接受捐贈的人接觸,而令他尷尬。」他也同意了。但是,他反過來說:「我有個要求,如果捐贈出來,給了別人,我可以遠遠望他嗎?讓我知道他的樣子。」那個醫官說:「好,我會盡我的能力。」

  幾個月之後,那醫官和護士真的來到找那位爸爸,帶他經過幾重關卡,來到一所以色列的兒童醫院,隔著玻璃窗見到那位接受他的兒子的器官的一位以色列女孩,真在開心地與人一起砌積木。那位父親他也很感動,他好像隱約見到自己的兒子就在那女孩身上,他覺得自己當時能接受到這份呼喚,為他心靈的改變他覺得有個很好的效果。

Peter:神父,我想從這個真實的故事當中,我們有個很大的疑惑,因為大家都知道中東地區,巴勒斯坦和猶太人的衝突長達數千年,內心一定有很大的仇恨和矛盾,而這位巴勒斯坦父親竟然可以做這件事,當中是一個正常人的反應,還是要怎樣才能做到這事呢?為普通人來說,可能較為容易,沒有芥蒂。神父,你怎樣看呢?

林:中國人也有句說話「怨怨相報何時了」,為何會有數千年的仇恨呢?就是一人報他人的仇,於是便越報越長;有時,報仇的人也不知為何報仇,可能已是數代人的事。所以,怎樣才能令仇恨停止呢?只能夠有個人說: “I stop it.” 「我停止了,我不再追究。」那時那仇恨才開始告終,若不然,就只會繼續發展下去。

  所以,這位巴勒斯坦的爸爸,他自己心內這樣想:「我可不可以為中東的和平,作出一點點的貢獻呢?」他就是想停止仇恨,就是由自己開始停止。他可以繼續恨下去,於是便做出很瘋狂的行動來報復,其實他也不知道誰開那冷槍,就算知道,又如何呢?

Peter:其實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才可以做到這件事。

林:這份勇氣,我想是來自人很基本的內心的一份愛的呼喚,我們說每個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人也有;有時卻是被很多的恨掩蓋著,綑綁著,只有自己掙扎出來,若不然,自己就只會永遠在恨的漩渦之中。其實,恨是很悲慘的,你傷人,也傷己,像把雙刃的劍一樣,所以,如果你能夠停止仇恨,而你停止的時候,會不會吃虧呢?當然會吃虧,因為你有些事再做不到,但為整體健康的發展而吃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Peter:所以,這故事當中的確有很多讓大家思考,並深入看自己能否擔當這樣的角色。第一節的時間差不多了,我們第二節再談。 

(下節待續)

(第二節)

Peter: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第二節《金錢以外》「生命的呼喚」。神父,你上一節談到那位巴勒斯坦的父親,他真的懷有那份愛,做了一件跨越民族仇恨的好事。但是,這只是每天很多人死去、很多爭鬥、戰爭中一件微小的事,很多人會覺得微不足道,你怎看這事呢?

林:這可能純粹以一個經濟學,或回報率來計算,但人的生命不應這樣計算,人並不是數字。當然,那位巴勒斯坦的父親的事,在整個中東的戰爭當中,真是微不足道,那麼多人冤枉地死去,那麼多人繼續報仇,你能夠改變甚麼呢?這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中國人有句說話說得正確,「不因善小而不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很多微小的事,你並不知道有多大的影響。一架飛機,可能螺絲鬆脫,整架飛機出問題。所以,不論是大事或小事,如果我們有機會抓緊它,我們不知道那影響有多大,天主自有分數。

  我常常舉個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可怕,有數千萬人死亡,那種殘酷的程度真的難以想像,特別在集中營裡。但在這恐怖的集中營中,特別是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竟然發生了一件事,令整個黑暗的時代,竟然有一點燭光散發出來。這燭光在越黑暗的時間,越美麗,越明亮。

  有一位神父,名叫高比神父,因為他挺身而出,他替代別的死囚受刑,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沒有人可替代別人死,但他竟能說服當時的司令官讓步,這位神父讓自己替死囚而死。而更令大家驚訝的是,他是最瘦削的一位,應該有20多位死囚去接受一個最可怕的死刑,就是「餓死」,他就是其中一位。他在裡面,令整個死囚室有很多祈禱的聲音、唱歌的聲音,而他陪伴著每一個死囚的最後一刻。最後,他也沒有餓死,德軍就以毒針毒死他。他就好像有個使命,陪伴著每一個死囚走人生最後的路,令他們不會絕望地死亡。

Peter:這個就是大家聽到這些小故事裡的一點一滴,深深體會裡面有一個過程,總會有一些重點,值得我們思考如何去為世界作出貢獻。神父,我們在今日的事情當中,每天都在工作,或有很多事情,其實你覺得我們應該懷有怎樣的心,才能每人都帶一點燭光呢?

林:剛才我提到那句中國的說話,其實是正確的,「不因善小而不為」,不要以為事小而不做,枉費氣力,其實有很多偉大的事,就是從小事累積而來。

  有次,有位教友,是一位婆婆,她說:「神父,你有空嗎?你能否來我家,幫助我的家人能夠修和呢?」即是大家能夠重建那份和諧,這些事很難做到的。起初,我沒答應她:「一來我很忙,二來也不知怎樣做,如果家中發生很大的爭執或衝突,你想神父能顯奇蹟嗎?」她說:「神父,你不用做甚麼的,你來坐著,看著我們就可以了。」

  「看你們爭吵嗎?」

  她說:「不是,你來祝福我們吧」

  我想:還可以吧,就去幫助她。到她家中,開始時,見到整家人坐在圓桌中,人人都愁眉苦臉,我心想:怎樣做呢?我也不知該說甚麼,那位婆婆說:「神父,你坐在這裡聽我們說話。」

  「聽你們吵架嗎?」

  「不是。」於是,她便開始邀請她的兒、媳婦、孫兒,每個人都說自己要向大家道歉的地方,即是每個人都在別人面前懺悔。這原來是一個新的思維,我們大家通常坐在一起,有話便說,多數說人家的不是。原來,每個人開始懺悔,就無人會反駁你的,你懺悔自己的事。最後,大家都很感動,大家站起來擁抱,因為大家都認錯了。

  如果那一刻神父不來的話,你說我在那一刻有甚麼作用呢?我覺得我在見證他們的修和,他們很需要有位神父來見證,亦在最後,我降福了大家。

Peter:神父,我聽見你這樣說,我在想像那個場景,我也很感動。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一個有矛盾的家庭,大家竟然用一個修和,先說自己的不對的地方,我覺得這是相當美麗的圖畫。

林:這情況是真的要有一種逆向思維,所以我們剛才所說的「愛的呼喚」,那呼喚有時是從不同的角度呼喚著你,可能是「順你意」的呼喚,或有時會「逆你意」的,你有沒有那份能量去聽?在聽的同時,作出反醒,同時你會感到自己並非無法改善,而是可以改善的。

Peter:我想最有智慧的是剛才那位婆婆,她是主動地以這種方式,先行一步,令大家都能修和。好,今日的時間差不多了,神父,請你帶領結束祈禱。

林:我們現在先定下心神。剛才我們提到我們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好事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們要努力去做。有時,你不能做甚麼也不要緊,你關心那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幫忙來做那事,去呼喚別人的力量。上主,我們今日接受了祢的呼喚,叫我們去做好事,我們都透過祢的聲音,將祢的聲音傳給身邊的人,首先,當然我們自己身先士卒,就能更易感動其他的人,一起去參與這愛的行列。以上所求是因我們的主基督,亞孟。

Peter:多謝林神父,今集真的與我們分享了很多讓大家去思考生命的故事和道理。我們下一個星期六晚上10:30《金錢以外》再見。 

(第二節完)

© Copyright 2020 活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