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Peter: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的《金錢以外》。今個月有周景勳神父為我們分享「愛的平衡烙印在心中」。周神父,你好。
周:你好,大家好。
Peter:今晚的主題是「生命的誘惑」,我記得上星期神父提到「人之初,性本善」,但後來開始增添惡的元素,我們如何分辨善惡,就要看我們自己如何控制自己;可是,實際上,生命確實有很多誘惑。神父,以下的時間交給你。
周:大家好。剛才提到生命有很多誘惑,這是實在的。我們由嬰孩開始,已有很多誘惑。你問媽媽便會知道,孩子吃奶,會不會加糖呢?加了糖的話,以後就麻煩了;當小朋友知道甚麼是糖,他便開始爭奪,我們小時候都爭奪過,為了一粒糖,在地上鬧彆扭,這些就是誘惑,從小開始,我們便有很多誘惑,就從一粒糖開始。
我們會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我們說笑會這樣說,這也是誘惑給我們的。其實,誘惑就是我們生命中,面對是是非非的事物,有很多事物影響我們。所以,每一個誘惑都向我們提上一份「挑戰書」,挑戰我們,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尤其我們疲累時,這些誘惑便會送進我們的心中。疲勞時,甚麼也不願做,那就在疲勞時開始。
所以,誘惑既然是「挑戰書」,它就要與我們拼過,要比拼時,會有三個現象:
一、誘惑來,我便投降,接受誘惑,埋沒良心,為利益作奴隸。可以是這樣的。
二、我迎戰,戰鬥到底,堅忍到底,守護良知,我永遠不作物質的奴隸。
三、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逃避,掩耳盜鈴;接著,便用「駝鳥政策,把頭插進土裡,裝作不見便算,為自己挖掘很多陷阱。
在這三個情況之下,我們便要找回自己,如果誘惑來的時候,你是誰呢?
我記得,很多年前,有個人他沒有錢,很餓,他便偷了一個麵包,被人捉拿,並要控告他。那位老闆大方地說:「算吧,只是一個麵包,不用告發他。」因為他真的想找工作,找不到,那老闆也很大方,對他說:「我這裡人手不足,你幫我忙,在這裡當雜工,好嗎?」殊不知,他是一位流浪漢,已習慣流浪,他做了兩天,便不做了。
很多時,誰對誰錯,我們無法衡量,因他已習慣了自己的生活。可是,我們如何面對自己,這就要我們自己努力戰勝自己,如果我們不願努力的話,也沒人能幫助我們。
譬如:吃飯,是要自己好好地吃,你才會吃飽;我替你吃,你會飽嗎?工作,需要自己做的,自己不做,我替你做,這工作並不是你的。同樣,讀書,我替你讀書,好嗎?我讀了,你會懂嗎?或者,修德行也是一樣。所以,當我要戰勝自己的時候,我便要戰勝自己的懶惰,戰勝自己事事不願努力的現象。我要努力戰勝自己,才能夠免於誘惑。
為戰勝自己,我們便要抉擇善與惡、好與不好,都需要自己抉擇;最後,生命是你自己抉擇的,你需要抉擇你想的做法。所以,《聖經》中有句話,是天主說的:「我今天指住天地向你們作證:我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都擺在你面前。」(申命紀30:19)但我上主告訴你:「你要選擇生命,為叫你和你的後裔得以生存;你應愛慕上主你的天主,聽從他的話,完全依賴他;因為這樣你才能生活,才能久存。」(申命紀30: 20)這需要抉擇「好」的,放在你手中,祝福與詛咒,你要抉擇哪樣呢?
所以,我們在抉擇之中,我們要清楚知道自己應怎樣做,這裡有一個要求,先看好自己的心,中國人稱之為「養心」,這顆心是善心,我們要培養善心,而不是培養惡心;我們培養生命,而不是「養鬼仔」。所以,要培養自己的善心,不讓自己跌倒。你便會發覺人有幾件事要做:欲望,可以有,但要有正確的欲望,良好的欲望,譬如:行善、努力、助人,這些欲望,我們都可以有。不好的欲望,我們便要減少。
因此,「養心莫善於寡欲」,不好的欲望,的確是不好的。莊子也曾說過「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欲望太深、太多的話,不好的事太多時,與上天的機緣會越來越淺薄。在欲望之中,我們要寡欲;第二、在欲望之中,我們需要靜觀,靜觀自己的生命,所謂寧靜可以致遠。在生命中,有句對聯這樣說:敬能知厚福,靜而獲長眠。當你敬重他人時,其實你在積福氣;然後,當你內心寧靜時,幫助你的生命活得更長、更好。所以,這裡很清楚。接著,為人要至誠,至誠意即真實,所以明善誠身,立德止罪,至誠無妄,各得其宜,這就是養心的要求。
在養心之中,你便能免除那些不良的誘惑,因為我們能看清楚自己;從看清楚自己,我們看見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給我們一個很大的鼓勵,這份鼓勵就是要我們懂得悔改,悔改也叫做「自新」,要我們能夠齋戒,齋戒時要寡欲。有時,我們也會齋戒,當你患病時,你便要吃得清淡一點,明知胃部不適,還吃扒餐、辛辣,便會病得更重,那就需要寡欲。接著,也要懂得祝福,祝福就是清心納福;要克己,所謂克己,就是叫自己不要做錯;我們要施捨,施捨就是與人分享愛。這些事都能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當行、當前、識做,這才是對的。
Peter:好,我們下一節再談。
(第二節)
Peter: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第二節的《金錢以外》。神父,你上一節談及很多發人深省的話,我們要自己控制自己,除掉誘惑。當然在不同的環境之下,我們要很賣力才可以令自己保持善心,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自己有這種能力呢?
周:這是真的,因為誘惑有分兩種:一種是外在的誘惑,一種是內在的誘惑。外在的誘惑,有時意志不堅定的話,便很易受影響;內在的誘惑,就是自己可能對自己的生命未能夠把握,所以很易會改變初衷,缺乏方向。
所以,我們看到我們需要的是先學習,因此,由小孩開始,父母便開始教導他。有哪位父母會一開始便教兒子,不要做吃虧的事,有時間便偷多一點,懶散一點,會這樣教導孩子嗎?有哪位老師會這樣呢?我真的不敢去想,但要說的是:應該不會的,因為這才能幫助每個人成長。
最能幫助我們成長的人:父母、老師、親朋戚友,最後,是否願意成長要看自己。自己也要好好努力,培養智慧,在生命之中,在誘惑之中,尋索真理;在認知之中,學習循序漸進,提升自己的生命,印證自己生命的價值,好使自己在美德之中,找到生命。
我記得,蘇東坡也提過人的心在虛明中有光彩,有色彩,他這樣說:虛明中有色,清淨自生香。我們就要從虛明、清淨之中,去看自己。那就好像一盆水,你洗腳以後,那盆水還乾淨嗎?那便要倒了它,換一盆。生命無法傾倒,那便要清理。所以,我們要不斷清理自己,這就是我們的理想,但有時理想會被人否定,那自己便要堅強。
因為社會有太多外在誘惑,引誘我們,你見到別人有錢,為何自己沒有呢?我們便埋怨父母,他為何生我們沒錢呢?反過來,要是我在有錢人家中出生,是否好一點呢?我想不是這樣說的,所以也不可這樣。但是,我們在生命之中,我們見到社會的富豪與我們貧窮的地方,我們自己要怎樣努力,你看不見他們的努力,而你在背後便認為在那裡出生便最好,不應有這種看法。
所以,我們有時候要提醒自己警覺的自覺心,有堅強的意志,把握生命的善志,莫讓利益充塞我們自己的內心。教會有位很著名的聖女大德蘭,大德蘭曾說:視過去的事,不要混淆自己的善志,患難不要騷擾我們善的初衷。記著天主的善和人心的善是不變的,萬般轉眼便成空,你不把握的話,便會失去自己,那麼,你便要好好修練自己。所以,大德蘭是個靈修專家,要我們修好自己。在悲歡離合的人事變患之中,我們人要肩負一份更新的心,這顆更新的心面對自己,有責任感,有使命感,有義務感,化除心中虛幻不實的事,然後承擔著,我能夠有能力,一起建樹和諧的家庭、平安的社會;然後,我們要互相溝通,有親切和體貼的一份和諧的智慧。
有位詩人名叫歌德,有次他送花給朋友時,他拿著這樣想:你看到花的美麗,但你見到花的凋謝嗎?在花凋謝背後,你會有所感觸。我感懷到光陰造就光榮的一面,亦有悲哀的一面。花開花落,有美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我們如何在生生不息的循環中,我們把握我們生命的動力,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所以歷盡人間的悲歡離合,造化無邊的海洋,為我們帶來的是人在是是非非的社會中,說話、行動都是陷阱的世界中,無處不是自私、紛爭的誘惑,這也是魔鬼的誘惑,就讓我們在心中將魔鬼驅逐,好嗎?先驅逐心中的魔鬼,然後取出心中的善,這才是我們生命的動力,這也是我們生命的初衷和善志,毋失初心之善。
Peter:神父,我剛才聽到你說我們要審視自己,我們也需要有平靜的時刻,反省自己有沒驅除誘惑。另外,你也教導我們如何養善心,如何積聚善志,都是要我們靜下來,才可以增強自己,加以反省,令我們自己能夠有能力去抵抗世界的誘惑。以下的時間,請神父你帶領我們今晚的結束祈禱。
周:各位兄弟姊妹,我們人是很軟弱的,所以今晚我們敞開我們的心,祈求天主,在我們的軟弱之中,堅強我們,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鼓勵我們,幫助我們大家互相扶持,好使我們能夠在生命之中,不會只看到人的不善,亦會見到大家的善,就讓我們在善心、愛心及大家互相扶持之中,建立我們美好的生命,慈悲的主,求祢幫助、堅強我們。我們的祈求,是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Peter:好,我們下星期六晚上10:30《金錢以外》再見。